找到相关内容407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永明延寿佛学思想研究

    “虽知一切国土,犹如虚空。而能以清净妙行,庄严佛土。虽知诸佛法身,本性无身。而以相好庄严其身。虽知诸佛音声,性空寂灭,不可言说。而能随一切众生,出种种差别清净音声。虽随诸佛了知三世唯是一念,而随众生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02761447.html
  • 南宗禅之形成与禅净合修之盛行

    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之圆妙法门,普贤之妙行,究竟指归净土。如马鸣、龙树及永明、中峰大祖师,皆极力主张净土一门。此法门三根普被,决非为下根权说。经说:若欲净佛土,当净自心。求净土必持戒,断十恶,净其心。即...起于座,顿见弥陀,是为第一如意妙行。至若饮食,亦宜如法调之。务使内外一如,则人我两忘,是非俱泯。而道场安恬寂寞,亦无如此之妙者。   在《示西印净公专修净土》中,大师说:参禅者多未必出离生死,而念佛...

    林克智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11761495.html
  • 读《华严经》记

    又说毗卢遮那在过去世,由于供养诸佛广修无量妙行的广大功德所成就的究竟果德庄严。  第二普光明展会,佛放两足轮放光,文殊菩萨为会主,说六品四卷经,此会文殊未入定,因文殊师利常为无量菩萨师,为诸佛母,常于...

    刘 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15261533.html
  • 四分律——源流

    摄善法戒,保护众生的生命是摄众生戒。杀生一种戒如此,不盗、不淫等无量的戒晶,也都如此。所以一戒一行,圆融观解,就具足一切行,这样成为大乘妙行。这种理解和解释,合乎中土学人对大乘佛教的爱乐和机缘,因而使他所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74761870.html
  • 论隋唐五代至宋初的药师信仰——以敦煌文献为中心

    。”(14)  义净译出的《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》(又称《七佛药师经》),其中增添了不少密教方面的内容,如把药师如来由一佛变成了七佛,即善名称吉祥王如来、宝月智严光音自在王如来、金色宝光妙行成就...

    李小荣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100862530.html
  • 北宋时期两浙的弥陀信仰

    净土之观,专志念佛,日课《观经》。徽宗大观初,在钱塘郡城之北关创“妙行”精舍,领徒乞食,日加扩建。不二十年,规模宏大,遂建十莲华藏,规制巧妙,为天下轮藏之冠。乡人丁注任左朝议大夫,慕其“舍妻孥为如来徒募...

    黄启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120762597.html
  • 从《弥陀经》中的三条进路论“愿力”的实践与完成

    译成“阿弥陀经”,正符合“持名妙行”,也就是只要看到“阿弥陀经”这个经题,就知道要念“阿弥陀佛”的名号。这是鸠摩罗什法师的巧妙精思的展现,也正符合了这部经的精神。试再观看底下的经文:  舍利佛,于汝意云...

    罗卓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530862997.html
  • 论太虚大师人间佛教理论的反思性

    即俗即真之妙行。“就人乘以正人道,建大乘佛教之基础”。时刻关注着人民福祉、世界安宁、社会进步,这才是奉行大乘精神、畅达如来本怀的真佛教徒。树立以人伦道德为学佛之正行的观念,视...

    陈永革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533563007.html
  • 《宗镜录》妙旨

    菩萨从初发心,即坐道场,当知是菩萨为如佛也。” 一心三观上根人观不思议境,即能证圆教初住发真无漏,无功用道,念念流入萨婆若海。故知一心三观即是一心宗镜。   前虽知一心三观之妙行,今更应知天台六即妙位...

    冯树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72363836.html
  • 《坛经》法义之体会

      此一时节的因缘,所成就的契机方法。因之吾人如把坛经看  作思想理论,毋宁看成为坛经乃禅宗接人的方法之为愈。所  以,此经法义之精髓,如专从品名上看,似在般若、定慧、  妙行三品中,但我个人却以为其...

    萧春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01863976.html